成果从“纸面”到“实践” 独墅湖科创区扶持政策迭代升级

2025-10-14 来源:苏州日报 作者:董捷

最近,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学者哈桑正忙着在实验室里调试其电致变色纳米材料的技术参数。这不仅是他个人的突破,更藏着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政策赋能的密码:去年拿到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青年科教领军人才项目专项支持,今年就成为“省基金”唯一上榜的外国学者。短短一年,实现从政策扶持到科研突破的进阶,哈桑的经历,正是这片创新热土上政策精准助力科技人才成长的生动缩影。

故事的起点,要追溯到2020年。当年7月,科教创新区发布了《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进一步推动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也就是后来被区内高校熟知的“四轮政策”。“我们就是要把高等教育打造成创新生态的‘发动机’,让独墅湖成为全球人才和技术的聚集地。”科教创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政策“引力”很快显现。2022年,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的英国首席科学家Prof.PaulStavrinou与联合首席科学家黄劲松,敏锐嗅到了政策红利背后的机遇——他们牵头申报的钙钛矿薄膜技术创新平台,成功获批辖区优质创新重点平台项目。政策不仅吸引了科研团队,还撬动了产业资本,一家专注于高端光电玻璃制造的企业主动投入共建资金,让“实验室”与“生产线”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很快,先进材料实验室、千级洁净标准的印刷电子实验室等四大专业实验室顺利落成,一套世界一流的研发矩阵正式成型,曾经停留在论文里的前沿技术,终于有了落地试验的“练兵场”。

从2023年开始,这座“练兵场”成了吸引海内外科研人才的“磁石”。一批像哈桑这样专注于新型半导体光电材料的研究员慕名而来,围绕“如何让材料性能更稳定”“怎样降低产业化成本”等实际问题攻关。彼时的他们或许还不知道,一场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升级,正在悄然酝酿。

为了让更多科研成果从“纸面”走向“实践”,科教创新区开始为政策“打补丁”。2024年6月,在“四轮政策”基础上优化升级的“五轮政策”正式出台——《苏州工业园区推进高等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示范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与其配套实施意见同步落地,其中最受关注的,便是推出科教领军人才项目,首次将“成果转化类项目”纳入政策支持体系。而这一调整,恰好与刚加入钙钛矿薄膜技术创新平台的哈桑“无缝衔接”。哈桑拿到了专项科研资金,未来还有望通过政策搭建的产学研对接通道,将实验室里的技术参数与产业端的应用需求精准匹配。

如今,在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像哈桑这样的“政策受益者”还有很多: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依托政策支持,实现了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零的突破”;苏州工业园区蒙纳士科学技术研究院通过政策搭建的产学研桥梁,一口气促成两项技术落地企业生产线……从“四轮政策”搭建创新框架到“五轮政策”补上成果转化“断点”,政策的每一次迭代,都让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度”更明显。

独墅湖畔,“政策为桥,人才为舟,成果为货”的创新实践仍在不断演进。随着“五轮政策”的深入推进,科教创新区还将对关键领域持续发力,打造全球顶尖科教协同创新高地。